記者昨天(19日)從市農業局獲悉,本市按照做精畜牧業要求,不斷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,優化畜牧產業布局,疏解畜禽養殖總量。目前,本市已在外埠建立畜牧業基地57個,實現了產業疏解和首都市場畜產品安全供應的有機結合,實現了首都肉蛋奶市場供應和應急保障能力。
據市農業局介紹,本市與河北、天津主管部門簽訂了《京津冀畜牧業協同發展合作框架》,組織本市龍頭企業與天津、河北畜牧部門和企業進行對接。通過龍頭企業建設外埠基地等方式,引導產業向外埠轉移,包括首農集團在內的本市龍頭企業,如中地種畜集團、北京九鼎養豬公司、順鑫農業等分別在河北、天津建設了標準化規模養殖基地。
位于河北省定州市的首農現代循環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內,處處彰顯現代化特色。這是全國最大、科技含量最高的奶牛場,占地2萬畝,總投資15億元,飼養規模6萬頭。園區的一大亮點是采用電動機械刮糞板自動清糞,保證牛舍24小時清潔干凈,為奶牛創造了良好生活環境,保證奶牛的健康。眼下,現代化的牛舍為奶牛提供了干燥舒適的生活環境,前兩批入駐的1.4萬頭奶牛陸續產奶,北京市民已喝上了來自河北大牧場的優質鮮奶。
隨著京津冀畜牧業協同發展,北京畜牧業養殖總量平穩有序下降。去年,全市生豬出欄290萬頭,同比調減15.8萬頭;肉禽出欄6800萬只,同比調減750萬只;奶牛存欄、牛奶產量、禽蛋產量與去年基本持平。本市畜牧業在外埠建立的57個基地中,生豬基地達30個,年出欄60萬頭;肉禽基地5個,年出欄6500萬只;奶牛基地7個,存欄規模10萬頭,年產牛奶7萬多噸;肉牛基地9個,年出欄肉牛5.1萬頭;種業基地6個,年產商品代雛雞9600萬只。
京郊養殖場轉移后,騰出了大量空間,改善了生態環境。密云區太師屯鎮上莊子村的庫區周邊高程148米以下騰退出來的約8000畝土地,已恢復成一片蒿子地。據該區農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,密云水庫范圍內的17家養殖場,去年底已全部退出155米至160米高程范圍內水庫一級圈。